返回上一级

顶级学术天团在BNBU同框,他们如何看AI与未来?

发布日期: 2025-11-20 打印

科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教育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这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关键议题。

11月18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20周年校庆日,五位国际顶尖学者——诺贝尔奖、图灵奖与菲尔兹奖得主以及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齐聚校园,参与“AI时代下,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并与国内20余家主流媒体展开深度对话,共同勾勒未来科学与教育的新图景。

“破解时代难题不能依赖单一路径,”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在论坛开场时指出,“我们需要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精神、人文学者深邃的智慧,以及学子们永无止境的好奇心——这正是博雅教育多元精髓的体现。”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致辞


AI能否驱动科学未来?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单粒子冷冻电镜之父”Joachim Frank指出,人工智能固然能加速问题的解决,但科学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实验本身就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探索之旅,”他强调,“AI所知晓的一切都源于过去,对未来则一无所知——这正是其根本局限所在。”

Joachim Frank

Frank教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一位热爱写作与摄影的创作者,他拥有着个人文学网站,用于展示其原创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对他而言,写作很重要,科学发现与人文叙事可以相互启发、彼此丰富。

法国国家科学院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ric Westhof则认为,人工智能难以孕育颠覆性的创造。他以另一位嘉宾——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的亲身经历为例:Shechtman教授当时在晶体中的发现,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若由人工智能评判,它可能只会持续否定:‘这是错误的。’”

作为当事人,Shechtman教授对此幽默回应:“我对自己有信心,因为那是我的专业领域。”他分享道,在科研中面对重大发现时,“比起数据和那些挥之不去的矛盾,我更相信直觉——因为直觉是你全部知识储备的融合。”他还补充了一点关键因素:“运气。大家能降生于世本就是极大的幸运。生命形成的概率极低,但我们已然存在。”

Dan Shechtman

不过,AI也是极其重要的工具。Westhof教授认为,善用AI能提供非凡的助力,让我们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领域。

Eric Westhof

Westhof教授是RNA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在国际学界素以开放、慷慨与合作精神著称,近年来,他多次到访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教育如何回应时代之问?

这些顶尖学者不仅在各自领域深耕不辍,对教育的未来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2013年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坦言,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跨学科的素养。“数学是基础,而帮我拿下图灵奖的关键论文,正源于我对狭义相对论的深刻理解。”他鼓励学生:“珍惜大学时光汲取知识,不要被‘大学即职业培训所’的狭隘观念所困。追随内心去学习——因为我们无法预判十年后哪些知识会变得重要,而人生也应当充满乐趣。发掘心中所爱,正是教育的真谛。”

Leslie Lamport

Lamport博士初入大学时,曾立志成为物理学家。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更倾向于数学家的模式。而当他接触到并发计算这个概念时,发现它契合自己的能力特长与兴趣所在——这便是他最终扎根这个领域的原因。

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Efim Zelmanov则强调了学术环境的重要性。“为何优秀的学子常涌现于优秀的院校?因为在那里,他们不仅从导师身上汲取知识,更在与同侪的切磋中成长,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启迪心智。”

Efim Zelmanov

Zelmanov教授39岁时因解决伯恩赛德猜想荣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活跃于科研与教学一线,并于近年来到中国任教。他在媒体见面会上谈到数学教育时说:“数学是一个统一的全球体系,各国学者研究相同的命题,并终将达成共识。2022年我来到深圳后,这一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他同时表示,期待在此推动更多合作。

五位学者与媒体交流

北师港浸大常务副校长周荫强教授(左)与协理副校长黄煜教授主持媒体见面会

在这场思想交汇中,五位顶尖国际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路径出发,共同指向一个多元、开放与跨学科的未来,为科学与教育的明天提供了新的思考。

圆桌论坛现场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宋可嘉 俞诗颖 陈晓虹

最后更新:2025-11-20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