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今天,20岁生日快乐

发布日期: 2025-11-18 打印

今天,是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的校庆日。

20年前,同样是11月18日,在学校成立暨奠基典礼上,创校校董会主席许嘉璐教授宣告了这所新型大学的诞生——

“今天,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一个新生事物已经破土而出。它的意义,不仅是用(好)两校丰厚的教育资源,还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十年,足够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足够一条溪流汇成滔滔江河,也足够一所大学,从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成长为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座高水平人才培养新高地。

今天的北师港浸大,顶尖学者、各界嘉宾、高校同仁、中学校长等故交新知齐聚一堂,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当初那棵破土而出的幼芽,已经蓬勃长大,我们亦有了足够底气,可以自信回应那句跨越20年的宣言。



今天,不只庆典。我们回望,我们对话,我们昂扬再出发。


20岁,共成长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携手创新,率先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之路,在广东珠海建立起中国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北师港浸大

二十年过去,这一先锋实践已蜕变为粤港澳大湾区一股重要的教育创新力量。在办学20周年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广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仕敏、广东省科技厅巡视员李迪云、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金俊、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日团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叙二十年发展历程。

办学二十周年发展大会

北师港浸大校董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表示,北师港浸大的二十年,是“博文雅志,真知笃行”校训精神生动实践的二十年。面向未来,学校要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力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坚实桥梁、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先锋。校董会将继续凝聚各方力量,汇聚社会支持,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王守军致辞并宣读北京师范大学贺信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黄英豪表示,二十年来,北师港浸大用行动证明了博雅教育的价值。这期间,浸大始终牵挂着BNBU的每一步成长,从传递教学理念、搭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到推动师生学术交流、支持科研平台建设,浸大始终以母体学校的责任与担当为BNBU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亦将与北师大一同做BNBU最坚实的后盾

黄英豪致辞并宣读香港浸会大学贺信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表示,浸大将继续与BNBU紧密合作,深化两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发展,共同聚焦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前沿领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高质量发展;弘扬人文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青年力量。

北师港浸大的成长,离不开两所母体学校的全力支持,离不开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怀,更离不开一代代北师港浸大人的辛勤耕耘。

“从蕉林山野到书香满园,从一纸蓝图到如今校舍林立,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热爱、智慧与汗水。”创校校长吴清辉表示,学校现正迎来新的发展篇章,坚定朝着“中国博雅教育典范”的目标迈进,未来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到底源于何处?第二任校长汤涛在北师港浸大的办学实践中,找到了答案——是融合、是传承、是创新。现在,学校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拥抱前沿科技,拓展全球布局,发展势头令人振奋。他相信,北师港浸大将薪火相传,砥砺前行,成为一个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一个扎根于祖国大地的世界知名大学

校长陈致作学校发展报告。二十年来,学校在办学空间、师资队伍、招生质量与规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从UIC到BNBU,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我们对教育本真的追求,以及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与承诺。”下一阶段,学校将以更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步伐、务实的态度,与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同道,携手并进,共写新篇。

北师大与浸大祝贺北师港浸大20周年

携手同行,植木树人。今天,立德垂范桂(北师大赠)与笃信力行桂(浸大赠)植于二期校园中轴线之上,象征深厚情谊


20岁,正闪耀

学术的光芒,在这一天格外耀眼。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2013年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法国国家科学院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ric Westhof、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Efim Zelmanov等齐聚北师港浸大圆桌论坛,围绕“AI时代下,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对话,并与2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就未来科学合作、大学教育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圆桌论坛,智慧碰撞

关于AI与科学,他们说:

人工智能固然能加速问题的解决,但AI所知晓的一切都源于过去,它对未来则一无所知,这正是其根本局限所在。
AI确实是非常出色的工具,人类制造工具已有数万年历史,且不断精益求精。但我坚信,创造力始终是人类独有的力量。
在我们99.9%的科研活动中,人工智能的表现确实更优;但剩下的千分之一,才是决定性的核心。我们真正关注的,正是那些风云突变的异动时刻。

关于教育与研究,他们说:

大学不应被视为职业培训所。你应该去学习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十年后哪些知识会有价值;而且只有追求所爱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在科研中面对重大发现时,相较于数据或那些挥之不去的矛盾,我更倾向于相信直觉。因为直觉本质上是你全部知识储备的融合。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运气。



五位学者与媒体交流

11月17日至19日,五位顶尖学者还为北师港浸大师生带来系列精彩讲座,分享前沿学术洞见。

今天,学校同步举办新闻传播院长论坛,云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近30所海内外院校的专家学者,共探“智媒共生:AIGC 浪潮下新闻传媒教育的范式创新与路径探索”。

新闻传播院长论坛

校园里还来了一批新朋友。今年5月,为弘扬饶宗颐治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校启动“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并于今天举行第七届中学校长论坛暨大赛颁奖典礼,共44份参赛作品脱颖而出。

中学校长论坛暨饶宗颐诗词大赛颁奖典礼

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是北师港浸大自创校以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学校不仅开设了古琴、中华射道等特色课程,更创办了全国首个英文授课的“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本硕博专业,致力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今年,学校玉振金声雅乐团开启了世界巡演,即将前往波士顿、纽约,让世界听见千年雅乐。


20岁,向未来

今天,北师港浸大推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史(2005—2025)》《恰同学少年:建校20周年校友访谈》《弦歌廿载:我与北师港浸大的故事》系列新书,以文字铭刻二十年办学征程。


新书发布会现场

从当年借址办学、首届仅招收两百余人,到如今实现千亩办学空间、两万余名本硕博毕业生遍布全球,二十年间,北师港浸大与全体师生校友共同探索、并肩成长,不仅构建起融合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打造了一个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全球的优质学术与科研创新高地。

当晚,中外师生校友联袂献上精彩演出,全球校友送祝福,广州“小蛮腰”、珠海“日月贝”等城市地标同步亮灯致贺,将校庆喜悦氛围推向高潮。

此外,学校还收到了来自第九届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师港浸大创校校董会主席许嘉璐,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等人士,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等海内外院校及中学的近百份美好祝福,满载社会各界对北师港浸大的深切关怀与情谊。

致谢同路人

筚路蓝缕行至此,2005—2025,这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北师港浸大走得坚实而笃定;而这份成果,属于每一位开路人、守路人、同路人。

今天,是北师港浸大的校庆日。

二十芳华,我们正一同站在迈向未来的新起点。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邓雅文 宋可嘉 陈晓虹 王歆月 任泉 贾子航

图片 | 李伯涵

视频 | 李伯涵 何秋蓓 李海珊 王博文

最后更新:2025-11-1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