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一天傍晚,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一户看似普通的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把饭端到“妈妈”唐姨面前,六口人围坐在饭菜旁,边吃边聊。其实,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模拟家长”,由福利中心招聘而来,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五个年头。
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
■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莫冠婷
■通讯员供图
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了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模拟家长”中的妻子一方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多重考核后选定聘用,合约每年一签。平日,妻子一方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模拟家庭服务项目”获得了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2016年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福彩公益项目。项目至今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
从不会说话走路 到爱说爱笑、生活自理
5年前,经过面试考核,唐姨成功应聘“模拟家长”。但彼时,唐姨夫妇并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模拟家庭”的孩子病症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不一样,照顾他们十分考验耐心与爱心。刚进“模拟家庭”时,四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穿着鞋子往沙发上跑,有的一发脾气就扔东西,有的甚至直接对着墙拉屎拉尿……照顾孩子的第一个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脑瘫儿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担心的孩子。去年,小冬左腿手术后,要做康复训练学走路。但最初一个月,每天还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复训练室门口,小冬不是哭就是闹,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泪,但她没有厌弃小冬,每次小冬想哭要放弃,唐姨都在身边开解鼓励。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冬终于能自己走路,“哪怕她只有一点点进步,我都特别高兴!”由于先天性脑瘫导致手脚不协调,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在“模拟家庭”生活4年后,她能自己穿鞋子和内衣裤了。
性格变化最大要数小夏(化名)和小春(化名)。唐氏儿小春以前说话只会说半个字,还爱发脾气、打架。受唐姨的热情感染,现在小春也爱说话了,每次有客人来,她会热情地拉着客人的手说:“来,快来坐啊。”还会拿出糖果饼干与人分享。
社工要帮助孩子认识“聚散有期”
在“模拟家庭”项目中,有专职社工帮助“模拟家长”疏导压力,给他们培训照顾孩子的专业知识。如果发现家长过分迁就孩子、事事代劳,社工会提醒他们多让孩子尝试、挖掘孩子潜力。
“考虑到孩子和‘模拟家长’相处久了容易把他们当成‘爸爸、妈妈’。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到聚散有期。” 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如果以后你们想找爸妈,我们会尽力帮你们去找。”“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会跟孩子们解释。
目前,四个孩子都在特殊学校读书。自从有了“模拟家庭”,每天放学,四个孩子都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说一句:“我回家了!”
唐姨今年46岁,伍叔47岁,“只要可以,就想一直陪着她们四个。”唐姨说。
“模拟家舍”等项目 帮助孩子走向社会
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他们怎样适应?怎样独立生活?在“模拟家庭”项目后,“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应运而生。
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轻度智障的阿轩(化名)经历过“模拟家庭”、“模拟家舍”的训练后,去年在珠海一家快餐店兼职,目前他在特殊学校读职高二年级。
“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的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相关新闻
广州成立首个 困境儿童关爱联盟
新快报讯 记者吴晓娴 龚吉林 通讯员印锐廖 培金报道 在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小朋友一阵清脆的打击乐声中,5月28日,广州市首个困境儿童关爱联盟正式成立,“相伴童行”计划也同步启动。
记者了解到,自5月初发起倡议以来,已有超过百家热心儿童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入联盟,并募集到了110万元的资金。
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焦杨介绍,除了孤儿院里的困境儿童,还有很大一部分散居在社会里,有的儿童甚至会受到家庭虐待,这些情况社区、邻居可能也不知道。下一步联盟会联合社会组织去发现这些困境儿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焦杨认为,每个市民都可以成为发现困境儿童的志愿者,参与到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中。
针对困境儿童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联盟将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动员引导广大企业、专业机构和志愿服务力量,根据困境儿童自身、家庭情况分类施助。
据悉,困境儿童关爱联盟成立后,将以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专业运作、多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困境儿童关爱平台为目标,组织实施“相伴童行”计划,包括形成一份报告、搭建一个联合劝募平台、举办一场慈善拍卖会、组织一场公益徒步筹款活动、举办一场高峰论坛和组织一次赴先进地区考察交流活动。
活动由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文明办、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红十字会指导,广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主办,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儿童福利院承办。
媒体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xkb/html/2018-05/29/content_83905.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