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19.3.22[四川教育杂志]--对话丨中科院院士汤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终身学习力

发布日期: 2019-03-28 打印

 

3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缩写UIC)校长汤涛来到成都。在蓉期间,他分别前往树德中学和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为学生讲述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下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时代下学生需要哪些关键能力?博雅教育如何践行?

《四川教育》记者与汤涛校长对话,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川教育》: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您认为新时代下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尤为重要?

汤涛:30年前培养的人,需要记很多东西。但现在这个时代有互联网了,很多东西都不用记了,网上一检索都有。另外,30年前绝对不会鼓励大学生去创新创业,因为毕业后基本上就有一个好的工作,而且可以靠这个工作活一辈子。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极大可能未来从事的工作和他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关系并不紧密。学生学的某个专业,可能过几年就被淘汰了。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对培养人才的高校也是一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会沟通。相比30年前,沟通能力更重要了。比如,以前学数学专业,毕业后大概率就是做这一行了。但现在学数学,路变得更宽了。他以后可以跟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也可以跟学生物的人合作,还可以与金融人员合作。

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其他专业的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将别人介绍的东西很好地吸收?这时候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协作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四川教育》:之前您在谈到科普教育时,讲过一个观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好胜心。

汤涛:以前,我们的教育太注重排名了,从小学开始就在鼓励孩子的好胜心。我是班上第一名,你是班上第五名或者第十名。这种攀比的心态,对孩子、老师、家长,都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

学校里经常会宣传有多少状元,这是好胜心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到中学去,最想听的是这个学校历史上培养了多少厉害的人。有一些学校培养了作家、运动员、企业家、院士。还有的学校说,培养了10多个状元,但这些状元最后泯然众人。

有些学生不能考第一名,但是他有好奇心,什么事都想搞个清楚,他的成就可能要在20年甚至30年后才能展现出来。对这些人,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更宽容一些。

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讲过他曾于街道图书馆首次接触到了“费马大定理”,这个猜想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位十三四岁的少年。虽然之后长时间没有能力攻克这一难题,但好奇心驱使他二十年不断思考合适的解决途径。

在怀尔斯33岁时,受到一个研究成果的启发,开始全力进行攻关,经过七年静悄悄的独立奋斗,终于完成了费马猜想的突破性进展。之后,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证明进行完善,他终于完成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当年的少年之梦终于实现,怀尔斯的成果可能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

《四川教育》:北师港浸大践行的是博雅教育理念,现在很多学校都会提到“博雅”二字,您如何理解?

汤涛:真正要做到博雅很难,因为学生的任务量很大,很多时候学校培养的还是“专人”。很多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有一定难度。

怎样去做?这可能需要把我们专业化的东西减下一些,鼓励学生主修一门学科,再副修一门。比如主修数学,能再副修一个编程、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这些东西,在将来是相通的。很多学文科或偏向文科专业的,如果再学一些逻辑方面的东西,他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

北师港浸大从建校初就定位的是博雅型大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个人心智的开启与扩展,以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而非局限于传授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四川教育》:我看到一个数据,北师港浸大每年有六至七成毕业生继续出国/出境深造,比例很高。

汤涛:在北师港浸大,与国际接轨是非常容易的。学校拥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教师队伍,而且与世界上许多知名高校都有合作关系。

在校四年中,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真正有一年、一学期或者一个暑假,到我们合作的大学去交换或者交流。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合作学校的优势项目、优势专业有充分了解,并保持良好互动。在大学毕业后,当学生选择继续出国/出境深造,就能够很有目的地去喜欢的学校就读喜欢的专业。

当然,学生以后不一定都出国读书,有好的想法的几个学习伙伴也可以做些创新创业的工作。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多元发展。

北师港浸大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给学生提供场地、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接触一些比较现代的而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比如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生可以在孵化基地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机会。

《四川教育》:我注意到,北师港浸大的介绍上有一个词:四年高三。

汤涛:“四年高三”,这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意思是在北师港浸大的四年,像高三一样辛苦。确实,在北师港浸大是有一定的淘汰率的。教育部近期提出严控大学出口关,但实际上北师港浸大从创办开始就是这样子做的。

在高中的时候,很多中学的老师会给学生灌输一个观念:到大学就轻松了。但是,到北师港浸大恰恰相反,可能更辛苦。

学校是全英文教学,学生进校后本身有个英文适应的一个过程,到后面每个学科的量加上来,会有较大的学业压力。但它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是出于一种自发地沉浸于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探索中,并非老师拽着强迫去学。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累并快乐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的学到了东西,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一个情景。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而长远的过程。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不断往前走的动力,而不是到了某个位置就停滞了。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更要看到他的潜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他将来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延伸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缩写:UIC)是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于2005年在广东珠海携手成立的首家“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高校。

撰文丨赵敏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5F2pYG04HY8iO5EXoQcSQ

 

最后更新:2020-09-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