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UIC交响乐及合唱艺术总监、通识教育办公室讲师、英国作曲家安德鲁•韦伯-米切尔先生被选为今年5月北京现代音乐节主打作曲家之一,他的两首作品在该音乐节5月22日的闭幕式上压轴演出。本文为安德鲁分享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看法,以及对UIC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鼓励。
|

今年五月的一个夜晚,我混在所有的听众中,坐在北京音乐厅的听众席,深吸一口气,凝神静待随之而来的似乎不太和谐的乐音。面对作品自身节奏的挑战,一个星期的排练显然不太奏效;本应高亢的旋律线生生淹没在次级织体层次中,显而易见的和声经过某种“渲染”俨然具备了印象主义的朦胧感。
当然,值得感激的是,我的悲观主义情绪最终被证实为多虑。在临场发挥的直觉及职业自豪感的合力作用下,凭借着战友精神、舞台经验以及过人技巧,《夜之灵感》在乐团的手中徐徐展开。大提琴传递的旋律带着无穷尽的激情波涛汹涌地行进;木管伴随华丽的阿拉伯风格旋律线条摇曳生姿。在女高音唱出首个乐音的瞬间,舞台上升腾着胜利与凯旋。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我的艺术灵魂在世界面前展现无遗,无可隐藏。反抗狂妄不羁而傲慢无礼的现代派趋势的旗帜在此时被树立起来。一个浪漫而真挚的声音被聆听——那,是我的声音。
演出成功与否诚然无可避免。但是,这种高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兴许是为何古典音乐可为听众提供独特而令人愉悦的、久而久之成其为精神体验的核心所在。音乐,绝非仅是听觉体验,更是视觉和其他感官的综合体验。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认同感。作曲家往往希望与听者交流,告诉听者他们是谁,他们做什么——而演奏者往往是他们最忠实的信使。在某些瞬间,作曲家、演奏者以及听众被一种共有的目标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联合体。偶尔,仅限于偶尔,奇迹会出现。
认同感,或许是所有音乐建构的核心。而UIC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正因这一原因,在我们的校园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世界级的大学必定要拥有世界级的音乐部。我们的音乐建构和演出给予我们机会同外界交流,同时也肩负着为我们的大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伟大使命。古典音乐追求完美,追求启蒙,这些可被传递的属性将渗透到我们的学生未来的学业或生活的任何层面中,使之受益无穷。是时候向精通音乐的学生们下战书了:提高我们的水平,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能力——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文:安德鲁•韦伯-米切尔
编辑:何锭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