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来自不同专业及年级的UIC学生和3位老师,于3月30-31日探访了位于佛山高明的潭山麻风病康复村。此次由全人教育办公室组织的义工服务,採用“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方式,去聆听那些康复老者的故事,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周末,为这个村子增添一些生机。
麻风病康复老者
在跟老人家聊天中,我们得知这个村子原是一所医院。从1958年开始,约500名麻风病患者在这里进行隔离治疗。一位姓炎的婆婆说,从来到这个村子后,就跟父母失去了联系。大部分老人的经历跟炎婆婆相似,即使依然跟家人或亲戚保持联系,也仍选择住在村子里。一位伯伯说:“住在村子里舒服。”
大部分的老人因麻风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截肢、面部神经受损、肢体弯曲等,假肢和轮椅是生活的必需品。虽然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爽朗的笑容,淡化着疾病带来的伤痛。
我们的到访虽然只是短短一天半,但也给老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得知我们要来后,老人家早早在鱼塘留了几条肥大的鱼,当天还特意驱车去镇上买当地特色饺子给我们吃。
村里有位叫三六九的伯伯让我们印象深刻,他喜欢和同学们开玩笑。那晚下着小雨,我们一伙人坐在三六九的厨房里,一边吃伯伯为我们准备的番薯,一边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麻风病康复老者的住所
在探访后的当晚,学生们分享个人感受。很多学生表示被老人家的乐观所感染。虽然他们身体有残疾,但他们依旧热情地对待生活,保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比之下,同学们认为应该向老人家学习,更为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他们也为老人过往的遭遇而难过。
同学们在出发之前也会有些担心,但到达这个地方后,一切不安和疑惑都消除了。有同学觉得,人们不了解这个群体,所以会害怕、歧视他们,使得他们即使康复之后也无法再融入社会,因此应该消除歧视。
之后,我们做了关于“消除歧视、保持乐观”的头脑风暴,最后每人总结出一句呼吁消除歧视的口号。有同学写道:尊重防歧视;希望变乐观;也有同学写道:用你一天的时间走进他们;同行的一位外教写到“YOUR FRAME OF MIND can prevent discrimination and maintain optimism”。

同学们把口号写在纸上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教会和政府在偏僻的海岛建立麻风病医院,人们对麻风病也避而远之,担心他们会传染,直到80年代,新的治疗方法才让麻风病人重见曙光。近十年来,麻风病康复者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很多大学生走进麻风病康复医院,开始关注这个群体。
UIC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麻风病康复者的,之后的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探访他们,并曾在2010年元旦,组织老人游玩珠海。
不管是麻风病康复者、非典的后遗症者,还是近期H7N9禽流感的感染者,公众在不同程度上恐惧、抗拒与这些群体的接触,但这些人在康复后,需要继续进行社会交往,过普通人的生活,享受作为人的自由和权利。消除歧视、创造一个宽容的生活环境,应是大学生所为之努力的。如UIC学生所说:用一天时间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用知识、尊重、关怀化解恐惧和歧视。
文:刘奕余、张列妮
图:朱雨南
编辑:余媛滢
(来源:全人教育义工服务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