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9.22[珠海特区报]--湾区同心向未来 一场全运赛事,见证珠海城市温度与湾区魅力

发布日期: 2025-09-22 打印

9月21日,位于珠海高新区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内,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随着最后一支参赛队伍完成全部动作,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群众展演广播体操项目决赛圆满落幕。

来自北京、天津、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浙江、陕西、广东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十支队伍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北京市代表队获得一等奖,湖北省、广东省、天津市代表队获得二等奖,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安徽省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本次比赛汇聚了全国各地10支精英队伍,不仅展现了群众体育的蓬勃活力,更为珠海彰显城市魅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采写:本报记者 张伟宁

摄影:本报记者 李建束

细节之处见温度

21日清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体育馆内,来自珠海高校的志愿者们面带微笑,为远道而来的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指引。

场馆外,企业职工、青年学生、全职宝妈、退休长者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城市志愿者也忙碌起来:在唐家湾站等交通节点,志愿者用清晰的指引,引导文明出行,协助疏导交通;在高新宝龙广场,志愿者用灿烂的笑容,耐心解答问询;在星湾社区红色驿站,志愿者用细致的讲解,热情宣传赛事和城市风貌;在社区驿站,志愿者用贴心的服务,为有需要的群众排忧解难。

一抹抹“志愿红”就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为保障本次赛事顺利进行,珠海于21日当天设立32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超16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交通枢纽、文旅景区等重点区域,用专业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为十五运会珠海赛区的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

比赛场馆内,功能分区清晰合理,器材调试精准到位。观众席上,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赛场上,各代表队全力以赴,用力量与美感兼具的标准动作,诠释着广播体操蕴含的健身意义。无论是观众还是参赛运动员,均获得了一流的观赛参赛体验。

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主创人员、本次比赛裁判长张平这样评价珠海的办赛水平,“从接待到场馆安排,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作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资深体育专家,张平对细节的把控尤为严格,她认为,“珠海这次的办赛水平与奥运会相比毫不逊色”。

这种专业素养渗透在赛事的每个环节。北京市代表队领队孔宪菲谈到参赛体验时表示,“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在北京诞生,74年后的今天,这枚金牌回到北京。珠海为这个完美闭环画上了句号,赛事服务无可挑剔。”天津队队员任楠曾参与2017年全运会筹办,她感慨:“八年后来到珠海,感觉宾至如归,就像在主场比赛一样。”

距离十五运会正式开幕不到50天,赛场之外,6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推进。从情侣路步行设施升级到野狸岛景观串联,从公路隐患排查到无障碍公交系统投放,珠海将“办赛事即办城市”的理念落到实处。

穿行于珠海高新区金琴快线、香山路等城市主干道,公交站台、路灯已被十五运会海报、彩旗装扮一新。在唐家湾沙滩景观带,创意花坛组合搭配十五运会的宣传口号,盛情邀请各地游客与运动健儿共赴大湾区之约——全运会元素已成为高新区一道动人的城市景观。

体育传承续薪火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代体育盛事,不仅体现竞技意义,更是一场人文盛会。

开幕式上,珠海高新区原创节目《粤韵湾区》惊艳亮相。粤剧的悠扬唱腔、街舞的动感节奏、广播体操的整齐划一与舞狮的灵动矫健完美融合,台下掌声雷动。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湾区元素的表演,恰是办赛理念延伸——不仅要办好一场赛事,更要搭好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唐家古镇青砖灰瓦的巷道里,藏着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千丝万缕。

据唐家历史文化研究会资料记载,在1911年举办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上,珠海唐家籍运动员唐榕炳夺得440码冠军,其弟唐榕锦获撑高跳亚军,兄弟俩与队友合作夺得880码接力冠军,书写了近代中国体育的早期篇章。

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唐家湾人唐国安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坚韧品格的关键。”他设立多种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田径、篮球、足球等运动,清华体育传统由此确立。

这段历史与如今珠海高新区的体育发展形成一种奇妙的“时空呼应”——在会同体育公园,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等附近高校师生与市民共享运动空间;珠海高新区6个悦动户外球场分布各片区,可开展十多种体育项目,全民健身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成果展示案例集》,珠海高新区海岸公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3个优秀案例之一。将“国球”运动融入滨海生活,珠海高新区海岸公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新场景。

从唐家湾沙滩的“沙超”(沙滩足球超级联赛)到海岸公园的“国球进公园”活动,从红花山郊野公园到会同古村,珠海高新区将体育元素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为开展全民健身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融合发展谱新篇

站在高新区唐家湾畔的海岸线极目眺望,天气晴好时,香港大屿山的苍翠山体清晰可见。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三地,让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图景变得具象化,而体育则让地理距离化为心灵相通的桥梁,正如本次赛事彰显的意义——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促进区域体育文化交流、凝聚大湾区活力的重要纽带。

首次参加全运会广播体操比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队尤为引人注目。参赛队员们用拼搏进取的态度,认真、细致完成每一个动作,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内地流行多年的第九套广播体操,对于许多香港人而言仍然是“新事物”。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提速,粤港澳三地在体育文化领域的交往愈发紧密,广播体操这项“国民运动”也开始走进香港市民的视野。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执行委员会主席郑景亮介绍,香港队从今年3月起通过公开形式选拔运动员,并于5月组成20人的代表队,开展第九套广播体操的专业训练。“这些队员们来自香港各行各业,有退休人员、学生、家庭主妇,但他们都很热爱运动。”

赛场上,香港代表队的队员们统一身着带有紫荆花图案的服装,并向观众展示了精心编排的队形。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充满力量感,观众们在进场及退场时纷纷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

郑景亮感慨地说,“我还记得‘九三阅兵’的时候,很多香港人看到都很感动,因为我们看到军人的动作那么整齐、一致,就和今天的比赛一样,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团结一心。”

比赛结束后,香港队员们纷纷在场馆与其他省市的运动员合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罗乐怡就是其中一员。她是香港注册建筑师,平时喜欢潜水、帆船,是不折不扣的“运动达人”。

数月前,得知香港代表团要组队参加十五运会群众展演广播体操项目,她就主动报名,并拉上了朋友一起。想着“重在参与”,与其他队员合练了4个多月的时间。“香港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要凑齐一群人、在一个大场地训练其实很不容易。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其父亲罗永坚当天专程从香港来到珠海为女儿打气,“最终成绩有80多分,我觉得已经很满意了。”罗永坚说。

唐家湾沙滩景观带的创意花坛中,“相约粤港澳逐梦新征程”的标语格外醒目;在红花山郊野公园观景平台放眼望去,港珠澳大桥与“日月贝”同框入画,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赛事的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央视体育、广东广播电视台、粤TV、珠海高新区等多平台同步直播,浏览观看人数当天就超13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在报道比赛之余,还走进珠海高新区淇澳岛、唐家古镇、会同古村及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感受珠海的生态之美、历史底蕴与产业脉动。不少香港参赛队员则表示,回去后要把在珠海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亲友,让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广播体操,参与全民健身。

随着粤剧大师唐涤生创作的《帝女花》旋律响起,粤剧的婉转、街舞的活力、广播体操的规范、舞狮的喜庆交织在一起,恰似粤港澳三地文化的交融共生,为本次比赛增添了更多精彩。

从清末唐榕炳兄弟驰骋赛场到如今粤港澳共同举办全运盛会,从唐国安倡导体育育人到志愿者传递城市温情,这片土地上的体育精神一直在延续并焕发新的活力。

赛事落幕,新章开启。珠海的山海在此见证,一场体育盛会带来的,不仅是城市品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传承,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同行的美好愿景。

媒体链接:http://zhuhaidaily.hizh.cn/html/2025-09/22/content_74966_2651183.htm

最后更新:2025-09-22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