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办学二十周年发展大会上,校长陈致教授作发展报告。二十年来,学校在办学空间、师资队伍、招生质量与规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下一阶段,学校将以更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步伐、务实的态度,与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同道,携手并进,共写新篇。报告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廿年砥砺,博雅笃行。今天,我们相聚在凤凰山下,共同庆祝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建校二十周年。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但对于这所年轻的大学而言,却是一段以奋斗书写、以温暖凝聚、以成长铸就的珍贵历程。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朋友,向为学校倾注智慧与汗水的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

回望2005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教授的重视与推动下,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就大学教育合作达成共识,北师港浸大作为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第一所高校,得以成功创立。我们的前辈学者们肩负着探索新型博雅教育、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的使命,开启了这段不平凡的征程。创校初期,当时的UIC借用了北师大珠海校区丽泽楼,条件虽然简陋,但师生们心怀理想,携手并肩,共同迎接挑战、播种希望。我想师生们都不会忘记全英文教学起步阶段,大家共同克服语言障碍的点点滴滴;记得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等前辈为争取办学资源,奔波于北京、广东、香港与珠海之间的身影;更难忘金凤路28号校园初建之时,大家一边建设校园,一边坚持教学的日子。那段同心协力的峥嵘岁月,铸就了学校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也不会忘记,一来到这里,在第二任校长汤涛院士的领导下,我们一起为争取新的校园而奔走,为鼓励同事科研、招聘顶尖人才、保护校园安全、加快校园建设,种种艰辛、种种磨砺,一幕幕如在目前。
二十年来,我们的校园从最初的租赁场地,发展到如今金同路2000号的一期校园与浸会大学路555号的二期校园,占地面积从约30亩扩展至千余亩。招生范围从最初的7个省市、274名学生,扩大到全国28个省份,每年招收2400多名本科新生,生源质量与录取排位持续提升。2024年,我校普通本科批投档分数已位列广东省高校第六名。教职工队伍从最初的十余人,壮大至如今的1300多人,师资力量日益雄厚。专业设置从最初的5个,拓展至如今的七大学院——包括新成立的博雅智能学院,共32个本科专业,并逐步建立起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至今,我们已培养超过两万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球,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024年,本科毕业生境内外升学率达到87%,今年更在90%以上,其中超过八成进入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深造。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北师港浸大人的辛勤付出,也是社会各界给予我们最温暖的认可。

我们始终不忘创校初心,坚持践行融汇中西的博雅教育。我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四维教育”,我们联结师生、家庭与社会;通过国情国学教育与雅乐、古琴、中华射道、茶艺、制陶、各种礼仪等课程与活动,铸牢学生的文化根基;通过服务学习、体验拓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们希望学生既掌握前沿知识,又具备开阔视野、兼有家国情怀与健全人格。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国内外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例如荣获俄罗斯莫斯科“阿基米德”国际发明暨创新科技展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等,充分彰显了博雅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卓越成效,令人倍感自豪。
在科研方面,我们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2024年,学校启动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厅、香港浸会大学携手,重点支持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教师团队不断成长,今年学校实施“英才100计划”,计划三年内延揽百名全球杰出人才,进一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今年有15位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上也取得新突破。同时,我们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已累计孵化企业33家,涵盖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际化始终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色。我们拥有一支来自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师资队伍,与近百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渠道,重启国际实习生项目,参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今年,港澳台地区来校交流与合作达50多批、来访的港澳台学子近1500人次,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我们在波士顿成立了北师港浸大波士顿中心,下设生命艺术研究所、怀特海研究中心与BNBU北美校友会,大力推动教学、科研、人才招聘、校友关系及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赢得良好声誉。明年一月,学校还将在英国设立伦敦中心,下设数学与统计中心、文化遗产与全球传播中心、商业与经济中心以及英国校友会,进一步构建学校的国际合作网络,持续提升学校的全球影响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两所母校的全力支持,离不开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怀,更离不开一代代北师港浸大人的辛勤耕耘——我们要特别感谢吴清辉校长、汤涛校长,以及所有为学校发展倾注心血的教职员工和校友们。是你们用信念与双手、挚爱与担当,构筑起这个我们始终深爱着、牵挂着的大家庭。在此,我谨再次向大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信任、付出与陪伴,汇聚成推动学校不断前行的温暖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心怀感恩,也深知前路漫长。2025年,不仅是我们回顾二十年历程的节点,更是我们迈向下一阶段发展的崭新起点。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脚踏实地,推动学校在各方面持续进步:
持续优化校园环境,全力推进二期校园教学科研组团与教师公寓建设,为师生营造更宜居、宜学、宜研的空间;
深化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兴学科,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全球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球引进优秀学者与科研人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出色、科研能力突出的国际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通过与横琴粤港深度合作区、港澳地区高校及内地兄弟院校的务实合作,将学校的教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支持区域创新的现实动力;
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在持续推进师生互访、科研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海外学生来校交流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文明互鉴、消弭认知隔阂,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能见度与学术影响力。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将继续坚守博雅教育的初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未来,更能主动参与塑造未来,成为连接中外、促进理解的桥梁。
我们始终希望,北师港浸大不只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堂,更是一个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共同家园。
二十年同行,深耕细作。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到“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从“UIC”到“BNBU”,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我们对教育本真的追求,以及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与承诺。站在新二十年的开端,我们将以更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步伐、务实的态度,与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你们一道,携手并进,共写新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