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3.27[新快报]--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走进北师港浸大 用自身传奇呼吁青年永葆好奇、直面挑战

发布日期: 2025-03-27 打印

新快报讯 3月2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走进北师港浸大,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发表演讲,分享科研心路与教育理念。这位曾因发现“准晶体”颠覆传统晶体学认知的科学家,用自身经历诠释了“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并呼吁青年永葆好奇、直面挑战。

从质疑到诺奖:在坚守中改写科学教科书

1982年,谢赫特曼教授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准晶体的原子排列——长程有序却不具备传统晶体的平移对称性。这一发现颠覆了学界对固体物质的传统认知,曾遭到两届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等权威的公开质疑,甚至被要求离开研究团队。面对长达十年的争议,他从未动摇。随着更多证据涌现,准晶体终获学界认可,他也于2011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面对同学提问“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时,谢赫特曼教授指出,专业性建立的底气源于细分领域的深耕。回顾这段经历,谢赫特曼教授坦言,复合专业背景赋予了他直面质疑的底气。正是由于他精通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快速凝固材料研究,才使其能够从多维度验证发现。“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谢赫特曼教授强调,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明白并非所有内容都永恒正确。“如果你能推动变革,就放手去做——但前提是成为某个你热爱的细分领域的专家。”

好奇心为舟:教育应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谢赫特曼教授对科学的热情始于童年。一次课堂上,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叶片细胞质的流动,惊叹不已,课后恳求老师每周展示显微镜,却被告知设备锁在储藏室。他指出,教师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教育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会让你变得博学,但接受教育会让你发展得更全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且乐于助人。”

谢赫特曼教授至今仍对自然、人类心理、技术发展等领域充满好奇。在北师港浸大,学校教授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他印象深刻:“我很惊喜看到高校对这项技术投入研发。”他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际问题,以科技与合作造福人类更好发展。事实上,谢赫特曼教授曾致力于此,他在大学里开设了“技术创业”课程并邀请企业家现场授课。这门课每周吸引600名学生,30年间累计培养超万人。谢赫特曼教授的后续调查显示,25%参加本课程的学生尝试了创业。

AI为桨:技术赋能教育发展

谢赫特曼教授还提到,AI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运用AI解决公共交通堵塞问题。尽管目前AI只应用于部分场景,他认为人类未来将大大受益于它的使用。同时,他认为老师们的引导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更高效地使用AI,让课堂教学更高效,而不是完全依赖它,被它主导。

讲座尾声,谢赫特曼教授总结道,“科学与人生皆充满未知,因此‘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地生活’。”人们或许无法掌控命运,但谢赫特曼教授用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永葆探索的热情,以好奇心为舟,勇往直前,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现,也许就藏在某个“偶然”之中。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张蒙娇 通讯员 杨炜民 宋可嘉 俞诗颖 邓雅文

媒体链接:https://www.xkb.com.cn/articleDetail/390018

最后更新:2025-03-2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