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全人教育】“公益华夏”走进UIC 共同探讨公益创业之路

发布日期: 2016-05-04 打印

为激发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激情,推动高校公益的创新与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华夏进校园”系列公益讲座于4月27日走进UIC校园。讲座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华夏》栏目组和CSR环球网联合主办,UIC创联慈善公益社承办。

本次讲座以“公益创业,心意与新意缺一不可”为主题,邀请了CSR环球网CEO陆敏君女士、香港青年协会赛马会社会创新中心项目经理黄好仪女士以及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王奕鸥女士为主讲嘉宾,共同探讨公益创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89

主讲嘉宾共同探讨公益创业的未来

《公益华夏》栏目组主编梁卫浩介绍,《公益华夏》节目每年采访嘉宾愈百位,每晚一小时传播公益,阅读量达一万八千次。节目与多家公益机构合作发起“光明行动”。目前“公益华夏进校园”已走进14所高校。梁卫浩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新鲜血液能够融入到公益中来,为公益增添一份力量。

123 copy

梁卫浩希望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

UIC全人教育办公室、创联慈善公益社指导老师杨荣臻表示,公益知识是UIC大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UIC本身就有一股慈善公益情怀。他认为,在做公益活动时,热情、从容、行动很重要。

公益华夏101

杨荣臻老师认为,做公益要热情、从容和行动

陆敏君女士与大家分享她从一名志愿者到公益创业者的九年历程,并介绍CSR环球网的发展。她曾与其他志愿者发起广州第一个面向中学生的心理咨询疏导平台,此后,发起成立服务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的全国性支持组织,并创办企业社会责任及公益倡导媒体平台。在2015年的腾讯9.9公益日中,带领团队筹得70余万善款。她认为,做公益不只有行动,要有公益项目设计,把商业思维带进公益项目,实现创新。

公益华夏1

陆敏君分享她九年公益创业历程

黄好仪女士提出“金钱回报,改善社会”的公益创业模式。她说,光有爱心不会做成大事,公益创业让公益与商业相结合循环,才能使公益走得更好,既能为慈善事业做贡献,又能推动商业发展。

公益华夏2

黄好仪提出“金钱回报,改善社会”的公益创业模式

王奕鸥女士列举身边罕见病患者的案例。讲述罕见病患者如何从绝望中走出,积极地寻求治疗方法。她还介绍了目前罕见病的医疗现状和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为之作出的努力,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去关注罕见病、重视罕见病。

公益华夏3

王奕鸥希望更多人关注罕见病

在互动环节,观众提出了“公益创业之路如何保持初心,不被商业同化”、“大学生公益创业如何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等问题。嘉宾表示,“真正想做公益创业,所有困难都不是困难”;“要自己的想法能够吸引人才,用其力量搭线,才能让其他人愿意跟你一起做。”

公益华夏5

讲座后嘉宾与师生合影

(来源:创联慈善公益社)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