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日)上午,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33名同学出发前往云南,进行为期三周的支农支教活动。
带雨伞以便临时如厕
33名志愿者中有一名同学来自香港,是联合国际学院应用经济专业的叶家琳。出发前,她告诉记者,这次去云南是她20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农村亲密接触。此前,她曾到北京、桂林等城市,但都是游学,并非当志愿者为当地服务。
叶家琳表示,在香港的家人很支持她的云南之行,除了一些药品和食品之外,她还储备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新闻,希望能在为当地儿童上课时派上用场。有趣的是,和许多志愿者一样,叶家琳的行李包中特意放上一把雨伞,除了遮阳挡雨,这把雨伞还有特殊功用。她说雨伞是志愿者女生们的“必备”,因为在野外临时如厕,雨伞可以起到遮挡作用。
本次支教的志愿者们除了为当地儿童带去玩具、文具、衣物等募捐品,还将主要为当地儿童教授一些简单课程。因为当地人主要讲方言,年纪40岁以上成年人听不懂普通话,叶家琳和其他志愿者在抵达后的头三天还需进行培训。不过她很有信心,因为“笑容就是最好的国际语言”。
国际慈善机构牵线支教云南
昨日的出发仪式上,33名志愿者总领队郭海鹏博士告诉记者,志愿者们将兵分三路,分别到云南大西村等三个村落支教。志愿者全部采取自愿报名,且基本是家境较好的同学,本次的支农支教将让这些平时跟农村接触非常少的学生亲身体会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从书本和课堂真正走入社会。大西村等三个支教地点的确立,是联合国际学院通过丹麦慈善机构HPP在云南当地的慈善培训机构云南发展培训学院联系到的。村民多为山苏族(彝族的一个分支)人,收入微薄,每个人可耕种土地仅为2.1亩,而且还是山地。
记者:胡群芳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