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3.26[南方+]--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到访珠海高校:好奇心引领科学探索

发布日期: 2025-03-26 打印

3月2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莅临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谢赫特曼教授曾因发现“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而遭受长达10年的反对,甚至被要求离开原本的研究小组。但又正是凭借“准晶体”这一发现,他最终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科研经历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当天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谢赫特曼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发现“准晶体”的曲折历程。1982年,他首次观察到这种具有长程有序原子排列但不具备平移对称性的新型材料,这一发现颠覆了学界对固体物质的传统认知。然而,他的这一惊人发现最初却遭到了广泛质疑,甚至被要求离开研究小组。面对重重压力,谢赫特曼教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赢得了科学界的认可。

“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谢赫特曼教授在演讲中掷地有声地说。他鼓励师生们要勇于挑战现有知识体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强调,专业性的建立是直面质疑的底气,而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意味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

在谈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谢赫特曼教授特别提到了童年时那台显微镜对他的影响。正是那台显微镜激发了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他走上了科研之路。他感慨地说:“教师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教育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北师港浸大期间,谢赫特曼教授对该校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产生浓厚兴趣。他认为此类技术通常由工业界主导开发,但该项目由高校投入研发,令他印象深刻。

此外,谢赫特曼教授还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对AI技术的看法。他认为,AI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但人类应学会更高效地使用AI,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在教育领域,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在学习中高效运用AI技术,以辅助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演讲的最后,谢赫特曼教授寄语青年科研者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他表示,人生重大转折往往源于偶然,因此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地生活,永葆探索的热情。

相关视频

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遇到问题时,我更愿意称其为挑战而非障碍

采写:南方+记者 冉小平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通讯员 宋可嘉 俞诗颖 邓雅文 何秋蓓

媒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3/26/c11120312.html

最后更新:2025-03-2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