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3.25[触电新闻]--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在北师港浸大演讲,分享准晶体发现历程及科研教育观点

发布日期: 2025-03-25 打印

【广东广播电视台】“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说出这句话的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曾因发现“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而遭受长达10年的反对,备受质疑的他甚至被要求离开原本的研究小组。但正是凭借“准晶体”这一发现,他最终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3月24日,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BNBU),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演讲,并分享了自己对科研和教育的看法。

谢赫特曼教授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改变了化学家对固体物质的看法。此前,学界认为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分布,而他发现的准晶体虽有长程有序排列,却不具备平移对称性。这一发现引发争议,曾遭莱纳斯·鲍林质疑,但最终被复现证据证实,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物质本质。

面对质疑,“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讲座中有人这样问道。

“因为我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专家,同时精通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这种复合专业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谢赫特曼教授如此回答。他表示,人们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明白并非所有内容都永恒正确。“如果你能推动变革,就放手去做——但前提是成为某个你热爱的细分领域的专家。”专业性的建立带来直面质疑的底气:“欢迎复现我的实验来证伪,但不要用旧教科书反驳——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改写教科书!”

谢赫特曼教授将挑战视为前进目标,通过钻研和合作成为电子显微镜技术专家。他强调科学家需持续学习、合作并保持好奇心,童年对显微镜的兴趣成为科学探索的起点。他倡导教师呵护学生好奇心,教育应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他对北师港浸大研发的无人机技术印象深刻,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与实际问题。他曾开设“技术创业”课程,30年培养超万人,其中25%尝试创业。他感慨人生重大转折源于偶然,鼓励人们永葆探索热情。

对现代科技的看法

当被问及哪项现代科技突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时,谢赫特曼教授表示,世界上有诸多惊人的发现,每一个沃尔夫奖和诺贝尔奖背后都是一项重大突破。他强调,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还为全人类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

持续的好奇心

谢赫特曼教授表示,他一直对自然、人类心理和技术发展等领域充满好奇。这些领域既包含对人类自身的剖析,也涉及推动世界的技术力量。他对北师港浸大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印象深刻,认为此类技术通常由工业界主导,而高校的投入研发令人惊喜。

科研与教育的建议

对于想从事科研的学生,谢赫特曼教授建议关注生物学方向,并通过科研改善生活。他强调,重要的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在大学里学习喜欢的专业。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更好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乐于助人。

对AI的看法

谢赫特曼教授认为,AI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解决公共交通堵塞问题。他强调,AI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和扩充知识,但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高效运用AI技术,而不是完全依赖它。

谢赫特曼教授的经历和见解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他鼓励年轻人保持好奇心,勇敢面对挑战,并在科研和生活中不断探索。他的演讲不仅分享了科学发现的历程,更传递了对教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编辑】沙炳彤(实习)

【审核】韩晓飞 袁方

媒体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b5e79e93eaf181bda7e8008ce7208f4d

最后更新:2025-03-2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