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1.06[香港文匯報]--北師港浸大舉辦珠海論壇 探討「AI+考古」「AI+文化遺產」

发布日期: 2025-01-06 打印

人工智能在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前沿應用珠海論壇舉行。圖為嘉賓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下稱「北師港浸大」)高等研究院、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知往鑒來:人工智能在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前沿應用珠海論壇」近日在北師港浸大舉行,來自考古學、文化遺產研究、計算機科學、數學與大數據等領域的院士和專家學者等匯聚珠海,共同探索「AI+考古」「AI+文化遺產」新機遇。

人工智能在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前沿應用珠海論壇在北師港浸大舉行。(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在論壇上表示:「考古學家採集的大量材料中只有不到10%能被用於研究,其餘大多閑置在倉庫,尤其是陶片;而這些正是可以利用AI進行高效處理的寶貴資源。」他介紹了AI技術在考古學領域的潛力與實踐,尤其是在數據分析、圖像識別等方面的突破。他以寶墩文化陶片分期模型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分類、聚類及多模態分布中的出色表現,並指出AI不僅大幅提升了研究效率,並將深刻變革考古學方法論,為智能化與精準化研究開闢新路徑。

「金屬學分析、DNA技術、岩相學分析、同位素分析、碳十四測年技術」……科技考古進行時,著名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教授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為例,介紹了各類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研究遺址年代、環境變化、農業與手工業發展等場景下的應用。專家學者在「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中取得成果。

AI新技術賦能考古 搭建跨學科合作橋樑

浙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徐仁軍博士在梳理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AI技術,特別是跨模態生成模型、遷移泛化等新技術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潛在應用方向,包括智能數據處理、遺址文物分析、古文字解讀、知識應用呈現、古代工藝仿真、研究輔助工具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及人才培養等。

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隨着人工智能與考古學、文化遺產領域融合不斷深入,新技術將不斷催生新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場景,為保護人類珍貴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明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期望通過這次論壇搭建跨學科、跨領域的橋樑,促進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港浸大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湯濤教授表示,在考古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跨界深度合作下,數學與大數據研究方面的成果可為考古學提供強大的支持和推動力。

媒体链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1/06/AP677d049fe4b016b9c90a6242.html

最后更新:2025-01-0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