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UIC学子六个作品获中国日报大学新闻奖

发布日期: 2021-12-14 打印

近日,中国日报“2021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来自北师港浸大(UIC)新闻学专业的16名学子在新闻写作、专题视频、专题报道等英文组项目中喜获冠军2项、亚军2项、季军2项,在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54所高校770份中英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视频贺辞中表示,由中国日报(香港版)设立的大学新闻奖评选活动今年踏入10周年,活动的顺利举行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传媒学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互动交流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李家超主持颁奖典礼并致辞,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郑琳等出席。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视频贺辞

李家超司长(右二)与嘉宾观看获奖作品展板


获奖名单


张怡杭(2021届)是作品《中国校园性教育》的责任主编,她提到,团队成员阅读和整理超过了1000份法庭案例,收集素材的过程十分艰辛。她也希望借作品呼吁公众关注校园内真实发生的各种性骚扰和性犯罪事件,“只有真正做出行动,才能改变这样沉寂的现状”。

视频作品《十四村》展示了位于珠海和中山交界处的坦洲十四村的生活条件,聚焦疫情之下这条“城中村”夜市摊主的生存状态。钟霈琳(2018级)表示,完成作品的过程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团队成员在困难中互相鼓励最终完成了制作。

视频作品《视障人士在中国》通过对三名盲人按摩师生活状态的记录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访谈,多视角展现这一群体在教育、就业、日常出行、政策扶持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蔚晓婧(2018级)希望通过这支视频,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中国视障群体,并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耐心。

谭羽航(2018级)的作品《疫情下香港代购行业的转型》聚焦受疫情影响,代购从业者改变商业模式以求生存的境况,他希望可以由此引起公众对个别群体如何适应生活变局的关注。

新闻专题视频的指导老师、媒体与传播专业课程主任Jesse Owen Hearns-Branaman博士表示,视频获奖作品都非常感人,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挣扎,以及为与生活对抗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意味着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学生们去发现。但光发现还不够,学生需要关注这里面的人、他们的言语和经历,然后努力以诚实且敏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认为这两个视频都做得很好,能成为新闻学/媒体与传播专业学生的范本。

指导老师、助理教授林庆宝博士介绍道,新闻学/媒体与传播专业的同学首次参加《中国日报》新闻大赛,便斩获六个奖项,这归功于同学们平日的努力。此次参与比赛的作品也是报道课的课程作业,可以看出不少UIC学生平日的作业已达到了较高质量水平。

部分获奖作品示例

“大学新闻奖”(原“校园学报新闻奖”)是由中国日报(香港版)于 2012年创办的评选活动,旨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新闻报道,锻炼新闻写作及多媒体制作技巧。作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唯一的传媒新闻学生的交流项目,大学新闻奖目前已举办十届,大赛由资深媒体人及大学新闻系教授担任评委,受到学界和新闻业界的广泛关注。



来源 | UIC新闻公关处 中国日报

文字 | 罗朵儿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罗诗冰 彭子归


最后更新:2021-12-1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